鸡公崖
嘉陵群山
林响如涛,花开如潮,鸟鸣如歌,绿色如染。这是甘肃省徽县嘉陵镇大滩村鸡冠山四周的景致。山奇、峰险、洞幽、滩大、林密、草长,是对鸡冠崖飞瀑流泉、曲径通幽的美景概括。一日,我们前往大滩村,去探寻那里的历史遗迹。
鸡冠山是大滩所辖区域最高的一座山。据县志相关记载,鸡公崖过去叫“鸡冠崖”,因两山对峙形成隘口而得名,有古道穿过,是史上重要的关隘战略要地。鸡公崖景区近可观山,远可望水,群峰傲立,流水脆鸣。大滩村前面是滔滔江水,后靠凛凛鸡公崖,这里交通便利,山多地少,气候良好。鸡公山崖周围土地平衍,适宜屯田耕种,古来即有百姓在此开荒耕作生息。
据清嘉庆年间的《徽县志》记载:“鸡冠山:东南六十里,其山冈峦峻险,绵亘十余里,势若与铁山联属,嘉陵江襟带期间。下有平原,宋称鸡冠隘,土宜陶冶,居人所资。”徽县喀斯特地貌多而普遍,石灰岩的地质为古人烧造瓷器提供了广泛的瓷土资源,故而徽县历史上瓷窑广布,以窑命名的地名至今很多。鸡冠山南侧山岗地势极为平缓,这里是史书上记载的“土宜陶冶,居人所资”的古瓷窑遗址所在地。遥想当年,这里的人们借助岗上平缓的山势屯田耕种,借助岗上丰富的瓷土烧造瓷器,这无疑为鸡冠山增添了许多厚重的人文历史。
我们沿着通村山路盘桓上山,看见有村社建于山腰平地,鸡犬相闻,绿树成荫。再沿村道上行,有两座山峰拔地而起,其一形似雄鸡鸡冠,老百姓称之为“鸡公崖”。这里有自然天成的地貌,鸡公崖青草如毯,是散养牛的天堂。牛儿三三两两,慵懒、惬意,还会憨然闯入游客拍照的镜头里,可爱而逗趣。丛生的树木、芬芳的野花,尽情装扮着形如鸡冠的鸡公崖。
我们乘坐皮艇沿江直下,清粼粼的水能映出心田上盛开的花朵,花朵似悠然的白云,在绿汪汪的群峰头顶踱步。你划我逐,漾起的水花有多大,激情就有多高,好个快意飒爽!此时,“执剑走天涯”的豪迈情怀油然而生,亦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阔然之感。左右曲线流畅的山冈,一座接着一座,层层叠叠的绿色,间或夹杂着各式花蕊,浸满了金灿的阳光,迸射着生命的繁华和活力。瞅一眼,对天地的敬畏之意就徐徐腾起,物我两忘,身心合一,早已痴醉成这幅山水画里那泓水、那片叶了。
美景,总在险峰。但见隐于一绝崖半壁的天然溶洞,深约几十米,形似受水流冲刷而成的大石槽。缓缓探入洞中,窄窄的通道,仅容一人或低首、或弯腰前行,幸亏备有强光手电筒,才能看清洞中和脚下。洞内景象奇妙,洞中有洞,洞洞相连,钟乳和岩穴形态各异。脚底头顶,水声叮咚,像是谁不经意间拨动了古琴的一根弦。不知那溶洞深处,是否藏有更多未知的自然奥秘。在幽幽溶洞,左转右拐,怪石突兀,嶙峋逼真。洞顶高宽目不可测,任人在自然界的鬼斧神工里放纵想象,却被猛然惊叫的蝙蝠声打断了。洞口侧石上摆有香炉,盛放一些游客的虔诚和内心美好的憧憬。
去往鸡冠山透目崖的路,是穿行原始林间最考验意志的一段,一折一折的木桥壁虎似的趴在大山脊梁上,隐没于藤蔓翠苔中,近看呈阶梯状,每层仅能承载两人重量。我们小心翼翼地往上爬,一鼓作气登顶。站在前后通透若望远镜的崖口,视线极为开阔,习习凉风拂去了疲累,内心登时无比澄澈。
天地万物深邃,穿越森林高山,崖顶凉意阵阵,众山皆小。天高阔,地广袤,风光旖旎,大美天地尽收眼眸,好想对着千仞万壑长啸一声、高歌一曲。
又一日,我们在鸡冠山的雨天里,欣赏到了大自然的色彩因氤氲流连的云朵而平添几分朦胧的诗意。山尖有缭绕不绝的雾气,似舞动的白绸,似飘飘仙衣。雨点沙沙,落在参天大树和灌木丛中,抚过每片叶子、每朵小花、每棵小草,宛若大自然之琴师奏响的旋律优美的曲子,天地间多了不逊于晴日的诸多乐趣。
翻过山梁,小径亦在河滩中蜿蜒,溪水越过草滩,折出九曲十八弯的曲线。微风徐来,绿涛翻滚,雨倏尔不见。上爬、下坎,越水、攀岩;抬头低眸,悬崖绝壁,雄浑威仪;飞瀑溅玉,秀色可人;小溪淙淙,弯弯环环;奇花异木,草甸幽深,真乃人间天堂!
当看到逶迤难行的路段已加固修缮,还有那些连搭成小桥的木头和扶手也被细心地逐一换掉,瞬间有一股暖流直涌心涧——这是热情周到的大滩主人在前方不断给我们探路呀!
在大滩村的环形路上,纵横挺立的落叶松一望无垠,身姿颀长,宛若舒展大气的华尔兹舞者。而钟灵毓秀的大滩,犹如摊开的一本巨书,厚重、博大,有天然神手挥就的部分,也有勤奋之人呕心书写的部分,更有未来可期可盼的留白。 (李慧荣 甘肃省徽县自然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