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金山
地名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记忆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寻根感怀。
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金山是上海最早成陆的区域之一,来到查山,就能直面这片土地上亿年的地质生命。火山喷发、地陷成湖、海侵陆地,金山这亿万年的时光可谓轰轰烈烈。历史上多次大规模的海陆地质变迁,造就了今天的山海胜景,其中尤以金山三岛最具标志性。这里还有上海最高的山峰与最深的海峡。
金山三岛由大金山、小金山和浮山岛组成。据史料记载,五代以前,这三座岛屿只是陆地上的剥蚀残丘,统称“金山”,又称“钊山”。相传,周康王、秦始皇等都曾登临金山,并赞美这里的美景。唐末五代初期,由于海潮不断侵袭,这里的大洋山、小洋山、滩浒山、白山、黄盘山相继沦入海中,前京城已成了一片泽国,大金山一带也已成了海岸线。到了南宋绍兴年间,吴幸撰写的《观林诗话》中说“大金山潮至即在海中,潮退即可游山”,反映出当时大金山已与陆地若接若离。直至南宋淳熙年间,一次大海啸吞没了整个前京城,海岸线急速向北推进,金山二岛也相继沦海,只留三座顶峰露出海面,构成现在的三座岛屿。
大金山岛面积30万平方米,顶峰高103.4米,是上海市域范围内海拔最高点所在。岛上气候宜人,山上植被主要由青冈林、红楠林、竹林3片林区构成。这里共有各类植物98科、208种,堪称天然植物园,至今仍保存着上海地区早已绝迹的中亚热带地带性植被。小金山岛俗名“焦山”,亦称“胜山”,面积10万平方米,山体与大金山岛构造类同。岛上土壤冲失,岩石裸露,无乔木生长,局部岩缝长有刺槐和草丛。浮山岛面积5万平方米,山势平缓,中部有山脊隆起,状如圆盘,浮于海面,故称“玉盘山”。其椭圆形山体东部有狭长小山脊露出海面,状如龟,俗称“乌龟山”。东端有一狭长礁石隐于海面之下,与山体相连,俗称“牛绳”。
金山初沦海时,大小金山之间仍保有一小块陆地,后来海潮常年侵蚀,便形成一道海峡,史称“金山门”。有了这道海峡,周遭的海潮便开始经由金山门向西急进,加之大小金山的挟持,水流分外汹涌。天长日久,杭州湾北岸、金山门以西便被冲刷出一道深水槽——金山深槽。据清乾隆年间编撰的《金山县志》记载的“沙滩外有沙堤,堤下深不可测,盖潮激金山,直冲其地故也,与他处以渐而深者不同”,所指即金山深槽。深槽底部分布着一连串三四十米深的深潭,这使金山近岸水域形成一片广阔的深水区,为建设深水海港提供了有利条件。金山深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杰作,也是金山沧海桑田的见证。 (吴巍峰 上海市金山区规划事务和地名管理中心)
主办 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花池西路28号 京ICP备13053331号 联系电话:010-6388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