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大观
田埂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发布时间:2023-03-10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田埂是田野的标志。它依附于田野,田野也呵护着它。它可能就是一条窄仄的路,可又像是一支大笔,自然地勾勒出田野盎然的生机。它又不是一条寻常的路,更是一种希望,承载着农家人对生活的向往与美好的愿景。

这些布陈在田野上的田埂,犬牙交错,或宽展,或逼仄,或笔直,或蜿蜒,或短促,或纵深。无论它们是以什么样的线条延伸,都是和这些田野一样属于大地上最古老的存在了,赋予生命朴实的蕴涵与永恒。

一块田地不论大小,必定是要有田埂的,而田埂也是根据田地的大小而设,是田与田之间的隔离墙、分界线。在我老家的田野里,每一块田地都有个响当当厚实实的名字,如大拐田、弯子田、大汪、小汪、大冲、二冲……这些农田就是一部百科全书,乡亲们在这里翻阅了一辈子。田埂随着农田的存在而存在,它们饱经了岁月的沧桑,却始终焕发着勃勃的生机。这么多年了,农田还是原有的样子,田埂还是原有的状态。它们相互依存着,相互以一种丰盛的品格、丰赡的底蕴默默地为农人的生活无私奉献着。

实际上,农田在一年四季里基本上都生长着庄稼,而这些田埂只有到了春夏之际,才能彰显出它们葱茏蓊郁的蓬勃生机。每到秋收后,田野暂时寂静下来,而这些田埂上长出的野草是要被农人收获的。被刈割后的野草铺展在田埂上,经过几次阳光晾晒而成干草,又成了农家人冬天里储备的柴禾。此刻,这些田埂光秃秃地裸露着身子,荒凉而凋敝,隐忍不言地承受着深秋凝重的露水和隆冬的严寒。它们怀着希望,等待着来年的春天。

其实,这些和农田同生的田埂是需要忍辱负重的。在深秋或隆冬里,这些田埂的下半部分就是百孔千疮、满目疮痍的样子。那些在春夏里安身于此的动物的洞穴,因为没有了杂草的遮掩,突兀地显现出来。这些大大小小的洞穴看着异常扎眼,还有种神秘感。有的幽深、怪异,有的洞套洞、洞连洞,甚至整个田埂都是内空的。而一些小巧的潮湿的洞口外堆砌的形同蚯蚓堆垒的鲜泥,那就是螃蟹、龙虾的居处。这些洞穴简单,浅显。最令农家人头疼的是黄鳝洞,由于它们又深又长,经常成了“田漏子”。每年春夏之交在整理秧田的时候,必须要把这些洞口挖开填实,以防田漏。就是这样,依然不能保障一块水田就没有“田漏子”。

惊蛰之后,这些田埂再一次被各种茂盛的茅草所覆盖。这时,田埂显得生机活泼了。这些茅草和田里的农作物跟着风、飙着劲地生长着,可在起初状态中,田里的庄稼怎么能赛过茅草呢?不过很快,那些农作物啊就整齐划一地葱茏起来,很有节奏,很有秩序,它们在整个生长期内肯定会被农人精心地呵护着,在他们殷殷切切的期待中走向成熟。而这个时候,那些生长在田埂上的茅草还是乱蓬蓬、急匆匆的样子,它们一定也渴望有成果,渴望被收获。可是,它们只能是斑斓的原野上壮阔绿色的点缀和衬映。

我对故乡的每块农田都非常熟稔,每个田埂上都曾留下过我的足迹。每次回到家乡,徘徊在田野,踏足于田埂,那些远去的往事不可抑制,涌上心头。田埂,年复一年,安详而静谧地守护着故乡的田野,一如既往地迎接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送别黎明前的最后一丝黑暗,见证着农家人的日日月月,感应着沃野的春夏秋冬……  (杜永生 安徽省来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