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大观
江南雄州满眼春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发布时间:2023-03-01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标题 李飞/书 图片 顾娟/摄

江苏苏州文庙内珍藏着的四大宋碑,分别是《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和《平江图》碑。天、地、人、城。当我们站在这4块巨碑的面前,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时空坐标轴的中心。碑虽无言,却道尽千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苏州自古繁华,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唐会元》记载,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苏州升为雄州。从司马迁载入史册的“江东一都会”,到唐代江南地区唯一的雄州,苏州“风物雄丽为东南冠”,亦是曹雪芹笔下“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有人不禁会问,苏州何以得天独厚?司马迁游历吴地后著述,仰仗春秋时阖闾、战国时春申君和汉初吴王刘濞的经营。确实,这乃数千年有道有德者教于斯地的积厚成势。范仲淹曾在苏州治理太湖水患,开河、立闸、修圩,自后遗泽千年,泾渎港汊交错,塘浦圩田井然。宋谣有“苏湖(州)熟,天下足”,明谚云“苏松(江)熟,天下足”,清又称“苏常(州)熟,天下足”。始凿于吴国的大运河纵贯南北,沟通太湖、长江水系,使得苏州这一天下粮仓成为江南地区经济中心。

时至今日,苏州“雄州”之雄,一曰强,经济强,明清“衣被天下”“赋税占全国十分之一”,今有“最强地级市”坊间流传;二曰富,百姓富,昔日“七堰八门六十坊”“处处楼前飘管吹”,新时代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曰美,环境美,月桥花院,人家尽枕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出生态绿色苏州样板;四曰高,社会文明程度高,行己有耻,匹夫有责,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全域化”,人们都说“有一种幸福叫生活在苏州”。其实都不用说什么宜居宜业宜商宜游,按照苏州人自己的说法,就两个字——适意。

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苏州。由草、水、鱼、禾组成的“蘇”字,显然比那个鱼米之乡的说法来得更为形象和传神。

  枕长江、抱太湖的苏州,陆地水域面积占了四成多,既有以长江三鲜(河豚、鲥鱼、刀鱼)闻名的江鲜,还有太湖三白(白鱼、白虾、银鱼)为代表的湖鲜。至于会不会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那个以“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为由辞官回家的张翰完全值得期许。长江大保护、太湖禁捕,生态修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鱼群洄游,万鸟翔集,亮出了一张张生态名片。

说到水产,自然不会只是鱼鲜。苏州还有号称“水八仙”的茭白、莼菜、鸡头米、莲藕、水芹、茨菰、荸荠、菱,当然也少不了“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阳澄湖大闸蟹。还有阖闾犒劳伍子胥的鱼脍席、乾隆盛赞的松鼠鳜鱼、苏州面馆的奥灶面……再泡上一杯“吓煞人香”的碧螺春,听一曲吴侬软语的苏州评弹,这让人感觉不时不食都是小意思,那种讲究的烟火气真是在千百年中已经深入到苏州的每一个日子了。

天下之有学自吴郡始。康熙年间,有一位苏州籍翰林院编修说及家乡土产,语出惊人,称是“状元”。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苏州出了45位文状元,其中清代尤甚,有26名。更值得一提的是,苏州籍两院院士也多达106位。赴任苏州的韦应物当年就大为惊叹,“吴中盛文史”“岂曰财赋强”。

早在吴越争霸的春秋时期,吴人却是“轻死易发”“好相攻击”,有“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致吴国大兴;后有项羽击斩会稽郡守于吴县,率江东子弟诛秦摧汉,逐鹿神州;又有“生子当如”的孙仲谋,坐断东南,试问“天下英雄谁敌手”。

从尚武、崇文,再到重商,看似温雅的苏州人骨子里流淌着一种追求极致的性格,敢为天下先。这种性格在改革开放年代演化为敢于争先、勇于创新的精气神,造就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

先行先试、创先领先,“城乡一体化”在这里试点,土地综合整治在这里实践。走进新时代,苏州工业园区全国经开区综合考评六连冠,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前十,2021年全国千强镇前十苏州占据六席。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是世界遗产典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9个古典园林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全市多达108座园林列入《苏州园林名录》。

2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14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41处控制保护建筑,阊门、山塘、平江、拙政园、怡园5个历史文化街区,26个历史地段,710口古井,76座古桥梁,23处古牌坊,11处古驳岸。这就是苏州古城的底蕴。

难能可贵的是,苏州古城的位置至今未变,与《平江图》的总体框架、骨干水系甚至许多路桥名胜都基本一致。再向前追溯,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春秋时期就奠定了苏州古城的千年基业,唐代完善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一直保留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先后编制了三版城市总体规划,1986版“古城新区、东城西市”,全面保护古城“假山假水城中园”;1996版“东园西区、一体两翼”,形成古城居中、四角山水,打造“真山真水园中城”;2011版“一核四城、五区组团”,构成“T轴多点”的空间格局,致力呈现“青山清水新天堂”,接力践行“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理念,让美丽苏州不断刷新颜值。

工巧则推苏郡。玉雕、核雕,宋锦、缂丝、苏绣,明式家具、苏式船点,桃花坞木刻年画、香山帮建筑营造,历史上苏州造从来都是天工之作。其中,双面绣无疑是苏州最鲜活的象征:一面是有着2500多年历史文化的“最江南”苏州,一面是有着2万多亿经济总量的“最硬核”苏州。

何以中国?广东匠,苏州样。富有灵气的苏州人以针代笔,积丝累线,勾画出粉墙黛瓦之外的缤纷五彩。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勾画现代化目标”的地方,苏州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勾画,也在捧起2014年李光耀世界城市奖的那一刻,丰富呈现在世界面前,成为一个值得学习的范本,而且日臻完美。

新一轮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公示了双“井”字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一核双轴”承载苏州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核心功能,“一湖两带”以水为灵魂,以太湖、长江(长江生态带)、南部湖荡(江南水乡带)为主体,连通湖泊、河流、湿地、山体、森林、农田等生态廊道和斑块,构建水网纵横、蓝绿交织的江南水乡生态和农业基底,彰显苏州美丽幸福新天堂的宜居环境。

“锋”起自然,风满苏州。走进苏州市规划展示馆,一幅姑苏繁华图徐徐展开。江南雄州今胜昔,人到苏州必有为。你,永远可以相信苏州…… (陈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