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河水色。易宇龙 摄
江西省信丰县河东片的古陂河又称“东河”“东乡水”,它作为桃江在信丰境内的四大支流之一,由新田河、金鸡河、大桥河汇合而成,接纳流经坪石十八板桥的安西河,一起蜿蜒奔涌向赣江。
自古以来,东河与古陂驿道一样,占据河东片的重要地理位置。前身为百结堡的古陂沿线,水陆两栖驿道是南赣等地商贾前往广东的必经之路,也是南粤地区人们通往江西,进入中原的重要驿道、官道以及军事要道的咽喉。横跨古陂河的一座与虎山玉带桥并誉的贞洁瓦桥,连同沿途的金盆山原始森林、龙井湖,还有墩高、新屋、象龙山、凤凰寺、罗汗岽各个驿站,均与清澈、碧蓝的东河珠联璧合。
一
东河的源头出处就在宁静与繁华并存的金盆山国家森林公园,优美的人居环境融合着灵动的自然神韵,传承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南岭山系大庾岭和九连山余脉的金盆山,生来便得到了自然慷慨的馈赠,它融山、石、林、泉、瀑为一体,集雄、奇、幽、险、秀于一身。那奇峰怪石、绝崖险壑、云谷飞瀑、翠林竹海,昭示着大自然的秀美灵气;上千种珍稀植物挡住阳光,露水如雨四时不干,让人忍不住想拨开繁茂的枝丫,寻找隐藏在其中的奇珍异宝。庵脑寨、陀索岽、凹脑峡,各种飞禽走兽栖息在山上,杜鹃、继木、荚迷、乌饭甜槠、栲树、枫香、山乌桕等竞相开放,响水瀑布、凹脑瀑布、仙女池、银线瀑布等水域风光优美。
金盆山青山若黛,秀水如眉,其西北侧的龙井湖和群山组成一幅山水八卦图。这里也是信丰县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国家I类标准。龙井湖边那座绵延起伏的高山,传说是一条青龙的化身,它的龙头在大桥龙井,龙尾在金盆山,“龙井”二字原本是“龙颈”,因修建水库凿山开路故改名“龙井”。湖心有岛,岛上树木苍翠,空气清新,犹如一颗绿宝石镶嵌在一匹绿锦缎上。湖沿岸森林茂密,山峰陡峭,这里有近百种飞禽走兽,如云豹、白鹇、水鹿、猴面鹰等,尤以水鹿为多。清澈的湖水上,一尾尾鱼儿正自在游弋,荡开一圈圈涟漪,间或侧身,耀出几星纯银的亮白。等到墨黑的影子投射到水面上,它们向四下里没头似的胡乱逃窜。掠着水面穿梭的燕子、伶俐的翠鸟箭一样一闪飞过,叫不出名字的水鸟隔岸呼应鸣啭。
二
缠绵的东河随岁月向北流,当青山绿水与红色征程相遇,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山光水色被赋予了更厚重的色彩,它们见证着血与火的洗礼,折射出艰难的革命岁月里东河沿岸人的赤胆忠心、深明大义。
这里有红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壮举,也有老百姓积极支援红军的佳话。中央红军长征第一仗——百石战斗便在这里打响,红军顽强战斗,百石突围以胜利告捷,但是红四师师长洪超不幸壮烈牺牲。倒下的是身躯,立起的是丰碑,独臂师长的故事,在百石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古陂中革军委旧址位于古陂圩西南的杨坊村,原为当地陈氏家族宗祠,始建于清朝。毛泽东随中央第一纵队的中革军委长征时,曾经在祠堂的吊脚楼上办公和厢房居住过。在中央红军长征第一仗陈列室里,还保留着当年红军留下的红缨枪头、煤油罐、油纸伞和行军用的火把篓。其中,一盏精致的马灯尤为引人注目,玻璃灯罩厚实透明,铁质灯架虽有些锈迹,但其上的文字仍清晰可辨,仿佛照亮着一代代新的长征路。
一个个精彩的片段是一段段红色的记忆,一枚枚闪光的军功章巍峨成今天的丰碑,时时把东河两岸的道路照亮。在红土地上蜿蜒流淌的东乡水,始终吟唱着那些鲜血染红的故事……
三
东河一带是客家人较早的聚居地,主要来自广东的五华、梅州、兴宁、潮州等地,因此带着鲜明的粤文化特质,散布在东河沿岸的各个村镇。
旧时被称为赣南四大名镇的“头唐江、二古陂、三营前、四门岭”中,古陂名列第二位。相传乡人挖掘河道,意外得到一块古碑,圩上的谢、吴氏族人和河对岸的黎氏族人,便将新圩、老圩一带叫“古碑”,后来改成谐音“陂”,成为带有水岸意思的“古陂”。古陂河曾经拥有繁华的码头文化。从赣县韩坊翻山或沿桃江河而上进入信丰境内,到达古陂后,再上金盆山至定南就是崇山峻岭。南来北往的客商都要在古陂歇过一夜,大量的商贸货物均在古陂靠岸周转。古陂河穿古陂圩而过,当时河面宽、河水深、流量大,古陂河成为竹、木、煤、豆等各种商品特别是大型商品运输的最主要通道。明末清初,古陂圩的谢氏族人创立了“香火狮”,因为古陂方言的“谢”与“蓆”谐音,故命名为“蓆狮”。狮身用两条草蓆连接而成,插遍香火,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身,一人舞狮尾。后来,黎家创立了一种与“蓆狮”暗自较劲的香火狮舞——“犁(黎)狮”,狮身以稻草做成,造型模仿牛的形象。每年春节过后,黎、谢两家隔河而舞,以表现农民驱牛耕田的劳动场景,活灵活现。“蓆狮”“犁狮”双双成为古陂人民数百年来春节习俗舞蹈的重头戏,如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桥镇依山傍水仓廪殷实,商品经济盛极一时。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桥镇因煤而兴,建有大桥发电厂、赣南大桥煤矿,当时有“信丰小香港”之称。吃在大桥,指的是食物小吃味道别有风味。大桥小吃融合中原烹饪和古百越人后裔山区饮食文化特色,形成了鲜、辣、酸、香的大桥风味,即使平常的食品,一旦经大桥人的巧手,也能翻出新花样来,折射出客家饮食文化“和”的含义。
新田镇的金鸡村有原始森林面积1万多亩,盛产名贵的山珍——红菇、野香菇、木耳,明清时期赣州通往广东兴宁的梅州古驿道从此而过,圩上旅店住满南来北往的商人。金鸡人好文重商,很早就有了商号,贩商中数盐商最多,潮汕地区盛产海盐,通过金鸡连接赣县的捷径可轻易将盐贩卖至赣州。金鸡的篾匠和豆腐同样出名,丰富的竹资源让金鸡人制作出大量的竹制品,如竹笼、竹篮、竹篓、笤帚、簸箕等销往外地。金鸡人还有一项织布染布手艺,先把麻搓成线织成衣,然后用一种叫“薯良”汁液或商陆的果实,染成客家青紫色的片衣。
……
贴近东河,悠扬的佳音在回响,强劲的捷报在频传。 (刘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