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海滨 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供图
阳春三月,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水碧波荡漾,海鸥成群飞舞,大海边已有游人来感受初春的碧海蓝天。
近年来,秦皇岛市把推进美丽海湾建设作为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重要举措,坚定不移推动海湾综合治理,近岸海域呈现出一派“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新景象。
生态美吸引游客来看海
趁着孩子开学前的空闲时间,北京游客张颖一家来到秦皇岛。出了火车站,一家人直奔海边,与海鸥近距离接触,玩得不亦乐乎。与想象中的冷清截然不同,一路游玩下来,海滩上游人如织,近海道路上车辆排队,部分路段甚至发生了拥堵。
海湾是近岸海域最具代表性的地理单元,更是经济发展的高地、生态保护的重地、亲海戏水的胜地。近年来,秦皇岛市通过不懈努力,逐步提升滨海湿地生态功能,进一步恢复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10个国控海水监测点位优良水质比例达到100%,旅游旺季北戴河8个主要浴场水质全部达到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近年来,秦皇岛市持续深化海湾综合治理机制体制改革。2021年底出台的《秦皇岛市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方案》,将全市海域划分为秦皇岛北部湾、秦皇岛港湾、秦皇岛湾、滦河口等4个海湾(湾区)单元,开展“一湾一策”差异化治理。
2022年,秦皇岛市修复岸线13.03千米,改造纳潮通道29.28公顷,整治河口湿地29.78公顷,实现退养还海(还湿)5395公顷。
实现“河湖清”“海湾蓝”
秦皇岛市突出系统治理,精准实施一系列破瓶颈、管根本、利长远的攻坚行动,全面改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实现“河湖清”“海湾蓝”。
位于秦皇岛湾核心区域的北戴河段,2022年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这里是以砂质岸线为主、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海湾,也是中外闻名的度假胜地,具有“沙软潮平、红顶素墙、海鸟啁啾”的优美滨海生态景观。
通过多举措大力开展海域环境治理,改善海水质量,整治修复岸滩、滨海湿地和公众亲海区,以及健全海湾综合治理和监测监管体系等,秦皇岛湾北戴河段区域生态环境品质大幅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据介绍,秦皇岛的海岸修复工作采用软硬兼施、柔性为主的“海滩静态平衡生态修复模式”,该模式效法自然,自然恢复海滩自营力,达到海滩自然演变下的动态平衡。具体做法包括:在海滩后滨设计沙丘,种植固沙植被,形成生态海堤;构建人工沙坝,营造海滩沙源;沙坝与离岸潜堤共同起到消浪作用,维护静态平衡海滩,形成了健康的海岸生态系统。
秦皇岛市在科学精准治理的基础上,实行最严格的海湾环境保护制度,推动海湾生态长治久清。例如,成立环境资源法庭、“河湖长﹢检察长”工作联络室,探索建立联动机制,常态化开展部门联合执法,有序实施碧水攻坚战、“蓝色海湾”整治、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等行动。
描绘人海和谐新图景
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使得秦皇岛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得到有效修复,亲海空间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去海边”已成为一年四季最受欢迎的休闲活动之一。
随之而来的,还有秦皇岛渔业资源的恢复。曾经消失不见的对虾、带鱼再次现身秦皇岛海域。该市海洋渔业部门持续推进渔业增殖放流,2022年在昌黎和北戴河沿岸海域增殖放流中国对虾1亿尾、褐牙鲆40余万尾、半滑舌鳎16.7万尾。海产品加工业获得发展,目前秦皇岛市海产品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超过50万吨,形成了海藻食品、海参食品、鱿鱼食品、海洋调味品、冷冻调理食品、贝类食品等6大产业集群。
秦皇岛市突出治海为民,推动绿色发展,构建富民强市、人海和谐新气象。坚持向海发展、向海图强,以高水平生态支撑高质量发展、保障高品质生活,打造京津冀城市群生态标兵,市域林木覆盖率达到60%,湿地保护率达到68%。坚持优化港口功能和结构,高水平规划开发西港和东港片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创建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形成“双港一地一带”发展新格局。同时,全力打造滨海旅游带,加强传统景区改造升级,创建北戴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北戴河新区康养度假等文旅品牌。
“今年,我们将持续推动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工作,按照深入打好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及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方案要求,坚持陆海统筹、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系统治理等原则,加强与生态、水务、城管等部门合作,确保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健康养殖、港口污染防治等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落到位。”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生态保护监督科科长张佳林表示。 (王爽 姜慧婕 张辉)